解放战争时期
淮安河北为什么那么繁华
作者简介:
秦九凤:男,1941年7月生,江苏省淮安市人。曾任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研究室主任、副研。40余年笔耕不缀,先后在海内外30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发表1200余作品。他对现代史和地方史考证等方面很有研究;参与写作并出版的书籍10本。1985年被江苏省人事局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由农民录用为国家干部,时年44周岁。1990年获江苏省总工会自学成才奖,1994年、1996年和2000年三度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知识分子优秀人才称号,享受地方政府特别津贴。
朗读者简介:
于凤英:1960年生,黑龙江虎林人,曾经当过知青,做过播音员,最后是人民教师退休。
解放战争时期
淮安河北为什么那么繁华
秦九凤
从1946年到1948年3年解放战争期间,我们淮安的城里,包括新城里和河下都很萧条,只有原来冷清的河北,却突然繁华起来,每天离它三四里远,就会听到河北市场上的叫卖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父亲抽旱烟,他会让我和我二哥秦九林一起去河北“大生昌”烟店买烟丝。河北那几年为什么会热闹繁华呢?
1946年秋天,蒋介石派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相继夺取我主力已北撤的“两淮”(淮安、淮阴)后,立即对两淮地区实行残酷的保甲连坐制度,并将原来由抗日民主政府实施土地改革而弃家出走的地主、富农和官绅等家属组织起来成立了“还乡团”,携武器返回老家,倒田倒租,筹捐索费,逼得刚分上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淮安城驻有国民党强大的武装力量,河下驻有国民党淮安县十一区(辖区包括今山阳街道办全部和市经济开发区的徐杨、南马厂,清江浦区的钵池和河下街道办以及高铁新区等地)的区公所以及那帮虎势狼威的还乡团,这就给那些想进城赶场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想进城和去河下就得到国民党的淮安县政府去办一张“国民身份证”。身份证上有居民的简单信息,还贴有一张半身一吋小照片,照片上盖有国民党淮安县政府的钢印。
别看这张国民身份证只是一张16K的白纸,若要办到它却要花一石五斗大米(约合今300斤)。普通的工人、农民家庭谁个花得起?即便能拿得出的人家除非做生意买卖等的特别需要,也很少有人愿意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办。这就给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带来了麻烦:城里的生意人因市面萧条、市场冷清而赚不到钱;乡下的农民没地方去买自己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粮食等农作物也卖不出一个好价钱。所以这就给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河北带来了机遇。每天城里的商贾们将布匹,“五洋”广货等运到河北出售,农民们则将粮食等农产品运到河北以物换钱,再以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原来被人们称作河北小市口也改称河北大市口了。
然而,随着1948年底淮安的第二次解放,国民党反动派被赶跑了之后,人们又可以自由出入淮安城,河北的闹市也很快就消失了。这70年来,尽管河北地名还在,但我再未见到过它有当年那么热闹繁华的景象了。
稿件来源:
《河下往事》第一辑第6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