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中央大学书法专业评论家姜平先生对孙老前辈的书法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先生的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草两种,亦见先生临过《墙盘》《虢季子白盘》等吉金文字,个人认为,先生其楷取法唐而非颜体,得颜师徐浩之大气,其书具有真正的大唐气象,先生所作的擘窠大字均得力于此法。特别是临写《朱巨川告身法帖》时加大提按用笔,养成个性用笔后,以致形成“碑骨帖面”之风格,既不失嘉道以降碑学大潮,又寻找碑帖融合的新的艺术格局。先生每写行草书,线质如黄宾虹所倡导的“绵里藏针”,线势如山林之泉透而委婉,意趣直逼元明手札。丙申秋,先生弟子国华在画室内展示孙先生楷书,逆光观之多笔处力透纸背,其横画中截两边有细小飞白并有“松毛”感。今天看到先生的对联,第一个字“一”字诸位看是否觉得是一片云彩在空中飘飞,在稳重中充满动感。
《诗言志》
记河下才子孙原非先生的诗书艺术
姜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先生的诗文名震古镇时,余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我出生在书香之家,祖父,父亲与我三代写字。父亲大人姜鼎怀是一位诗人,其源出于《国风》,汉魏六朝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乡贤,书法取法神策军碑,卓尔不群。家父诗和书法是本地最早入连云港市委举办教师进修学院承办的全国自作诗联暨“当代楹联墨迹选”大展,书中有赵朴初,舒同,沙孟海,启功,楚图南等等一流诗书大家(有书为证),父親作品也添列为伴,所以家父与孙先生“诗礼”往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由于先生的好诗佳句都散落在民间,我手中得之甚少。那个年代父亲和孙先生,亦如林散老与邵之退的纯真的友谊,相互爱惜,相互珍“藏”。“藏”是因为先生被打成“四类分子”,甚至批斗。每天不可外出,并有人监视。先生蹲守书斋,好似追元代先贤“容膝斋主”之云林,只要容得双膝大小的书斋即可;又似梅花道人,把自己的品格喻为遇寒而坚的梅花。己酉暮春之初,家父押平水“东”韵赠孙先生七律诗一首,不久先生持诗联回赠,上联曰:身居北巷双桃柳(我老家地址),下联:心切南鄰一吕伊,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注:按格律规矩下联第一字可平可仄也)。此联妙在把周公喻秦国宰相吕不韦和商代的开国元勋伊尹,更妙处吕不韦原姓姜,与我家同宗,又暗喻见贤思齐,真奇才也,非熟读史记,孟子,论语者而不能为之。是日也秉烛夜读清文学家袁枚随园诗话,倡导“抒写性灵”,写“真性情”。书中有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细读此诗好象就是为孙先生人生遭遇写的。我们知道自乾嘉以降,山陰悲庵主人,印外求印,于镜铭,砖铭,汉金文等入印在当影响一批书画学者,同时代学者无数,如过云楼主人顾文彬,金石学家潘祖蔭,包括簋斋主人陈介祺等静读先贤文论,考据著作,去追寻他们心迹,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养“文心”,有此“共性”才能演化艺术形式上的“个性”。古贤们论书载道是讲“文气”的,不然南齐人谢赫品评书画时缘何把“气韵生动”排第一。先生的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草两种,亦见先生临过《墙盘》《虢季子白盘》等吉金文字,其楷取法唐楷而非颜体,取颜法易千人一面,不善化者会庸俗一片,学书无非就是“骨,肉,皮,脉”,先生朔本取徐浩“不空和尚碑”和“朱巨川告身”帖。浩为何人?按宋《墨池编》所云:智永传虞世南,世南传欧阳询,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真卿传邬彤,,,徐浩其书具有真正的大唐气象,先生所作的擘窠大字均得力于此法。特别是临写朱巨川告身法帖时加大提按用笔,养成个性用笔后,以致形成“碑骨帖面”之风格,既不失嘉道以降碑学大潮,又寻找碑帖融合的新的艺术格局。先生每写行草书,线质如黄宾虹所倡导的“绵里藏针”,线势如山林之泉透而委婉,意趣直逼元明手札。丙申秋,先生关门弟子国华在画室内展示孙先生楷书,逆光观之多笔处力透纸背,其横画中截两边有细小飞白并有“松毛”感。汉蔡邕九势上有云:横要有“横鳞竖勒之意也”,而非曾髯公之横画用“颤笔”写之,扭曲过渡就有“做”之嫌。而先生惯用中山狼毫依字势而定法,破锋“杀”纸,其涩行刚好,也是深研“九势”古法而胎出。那么和先生同时代的,关中的于右任,海上沈尹默他们又是怎样取法的呢?右任以碑立骨,用北海法去演化,而沈氏从褚体入,上追六朝。而孙先生的“文心诗境”与二人不分伯仲。文心的尽头当然是“道心”,是名有相,实则“无相”,而先生名字“原非”二字的意思更有不着外相,守住本“道”之意。又一日听先生家里人闲聊,一年下大雪,快雪时晴,先生走出书斋想去拜访他的一个友人,其场景尤如逸少时“快雪时晴”时内容,想念远方的友人,“佳想安善未果,,,”,于是晨曦而起然途中雪化而湿,泥泞难走,拜访兴趣已破,遂原路返回。友人们问何故,却笑而不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学子们都在苦寻着《世说新语》里王徽之访戴安道时的晋人风度的状态,这更是古镇真实的“魏晋风度”,其情纯真,其性率意。宋代学者桑世昌《兰亭考》卷一中载,羲之年三十书《兰亭》,三十七书《黄庭经》,而卒于大兴四年辛巳即五十九岁。告诉后学们一个道理,书法与年龄无关,与“文心”相连。天才的孤独不是无人理解,而是他们的思想超越了常人。行文于此,恍惚悟“道”。是日已过,命也随减,如抽水鱼,安有何乐。后世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先生的诗书“文心”永远在我们心里。甲辰冬月初一,姜平于书斋灯下草草
左起:方向东 蔡国华 赵庆生 李梅芳 朱 华 谢明霞 姜 平 董振霞 王 军 张洪斌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