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宝贵的墓地
李梅芳
作者简介:
李梅芳:网名松间月,自幼爱好文学,曾有多篇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喜欢自由,崇尚自然,爱在自然中徜徉,更爱描写自然之美!
朗读者简介:
丁祖明:部队转业干部,曾参加大兴安岭扑火荣立战功,转业在银行系统工作,获得市级劳模,建设银行总行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热爱朗诵,为人乐观豁达。
朗读者简介:
仲丽娟:喜欢摄影,用镜头捕捉身边的人和事;喜欢太极,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美好、传递温暖、传递快乐!
左宝贵的墓地
李梅芳
第一次听说左宝贵,是在河下古镇泥人潘的工作室中。因为佩服他捏泥人的民间艺术,特地去拜访。当时他正两手泥巴,忙着塑造一个威猛的将军,才从他的口中得知有关左宝贵的信息:他是河下的女婿!
左宝贵,回族人,祖籍山东费县。年幼家寒,父母早亡,以皮匠手艺谋生,19岁时打伤不肯付钱的官吏,逃往江苏淮安避难。与河下的清真寺结下不解之缘,在那儿认识了河下的陶二姐,并结为夫妇,定居在罗家桥。
按河下历史的记载,在河下的罗家桥曾有过纪念左宝贵的祠堂,也得知左宝贵的墓地就在河下,决定去看看。
在一个落日后的黄昏,准备一探究竟。之前在一个人的博客上看到墓地的坐标:只要找到河下中医馆,里面有一位残疾郎中,就是知情人。到了河下后,没有急着去河下中医馆,而是顺着湖嘴大街去了罗家桥,觉得左宝贵的祠堂更有吸引力。也想看看清真寺,看看回族的礼仪与风俗,左宝贵在那儿曾度过艰难的岁月,并认识妻子结成了终身伴侣。
沿着罗家桥巷往西行,在别人的指点下,往南一拐,一座面东的青砖小瓦的院落出现在眼前。门楣上写着:古清真寺。一旁有注解:明末清初建,占地约1000平方米。无奈大门紧闭,守寺人不在。据热心人说:早上这儿的阿訇天天在竹巷街上卖牛肉,找他很容易。下午在家有时候开寺门,有时候不开。我今天就遇到他的有时候不开,注视着森严的大门,没敢贸然上前敲门,怕惊了寺内的宁静,还是等到哪天门开时再进入。
按书上所说,离清真寺不远就应该是祠堂了,我顺着寺院往前走,却被人家的房屋隔断了。从书上得知,成婚后的左宝贵投身军营,成为一名“性勇敢,多大略”、屡立战功的将士,在东北统兵20年,被称为:“关外一日不可少之大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左宝贵率军援朝,作战勇猛,处处作表率,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尸骨无存,战死于朝鲜平壤的玄武门。光绪帝赠予他“太子少保”,谥“忠壮”,“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等封号,将其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它的一领血衣一只朝靴被手下千里迢迢送至淮安河下,左夫人携子女按照穆斯林葬礼,在清真寺后的公用墓地举行了遗物安葬仪式,后其夫人陶氏及其一子死后亦葬于其墓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坐北朝南,西依圩河。河下人没有忘记左宝贵,清朝没有忘记左宝贵。据当地居民介绍,祠堂在抗战时期,被侵华日军及伪军洗劫并拆毁。祠堂消失在茫茫房屋中,消失在历史的缝隙中,而左宝贵的丰功伟绩在,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光泽、飘着馨香。
史书上记载着,左夫人曾给在平壤英勇作战时的夫婿寄过一封家书,寄赠夫君左公冠亭:“对敌宜勇,但学前朝霍去病;事国以忠,莫忘乡贤忠节公”。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佩!而同级总兵卫汝贵的夫人,则叮嘱老公要保全性命,果然在战争中卫大人溜之大吉,却不慎遗失了家书,被日军捡到,并作为了培训士兵的反面教材。 相比之下,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更知道左宝贵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又曰:“惟其为人也,贵不忘本,富而好施。”《清史稿》论:“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中外传其壮节,将其与邓世昌并称“双忠”。
抗倭英雄左宝贵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奔河下中医馆而去。
按图索骥,找到河下中医馆,在中医馆的二楼窗口,可以看到左宝贵英雄的墓地,也就是说墓地离中医馆不远!
到了河下中医馆门前,往南全是住房,只有北边有一深巷,里面正在建筑,应该就在这片建筑中了。从巷子进入,里面是建好的商品房,一幢幢、一排排,只等人入住。继续往里走,眼前高高低低的草,脚下磕磕碰碰的路。一抬首,就看到林立的高楼中,面东竖着一个白、灰相间的建筑:“左宝贵纪念园”,几个金色的大字镶嵌在门楣上,是一个人字形的牌楼,门在拱形的基础上多了点花形,如同燃烧的火焰。牌楼的后面是一个四角见方的亭,色彩一样,火焰一样的拱门。再往后,是一溜狭长的小径,还没铺好路,里面全是水,人无法通过。在水的尽头,则是一块斜放的四方碑,上书红色的大字:左宝贵墓。上面有注解:2003年淮安文物管理委员会立。
这儿就是抗日民族英雄左宝贵的墓地了! 一牌楼,一方亭,一墓碑,简洁简单。由于还在建筑中,四周满是荒草与雨水,空荡荡的房屋,无人烟,无鸡犬,很寂静。站在这方寸之地,墓碑近在咫尺,却远若天涯,不知纪念园建好是什么样子。
看着眼前的小小纪念园,那火形的拱门,但恰如一粒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递着这种爱国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与高尚品质,必将被淮安人世代传颂与敬仰!
稿件来源:
《河下往事》第一辑第153-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