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之声》第31期/河下班裕盛马桶店

‍‍河下之声-J-4.jpg






      曹P 拷贝.jpg

朗读者简介:

周风云:网名:如烟往事,江苏淮安人,热爱朗诵,喜欢在文字里徜徉,用心感悟字里行间的魅力,用声音传递美好。热爱生活,喜欢电子琴弹奏,在音乐中放飞自我,寻找诗意生活!





河下班裕盛马桶店

班泉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盛名淮安九里八乡的河下班家马桶店鼎旺时期。马桶店的创始人班裕卿,出生于庚辰年(1880)农历11月22日,班家是汉代扶风安陵(今西安咸阳)班超一脉的后人,迁徙至鲁南一带。清朝后期,义和团运动风卷津冀鲁大地,班裕卿为避战祸移居泗阳来安。班裕卿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自20世纪初只身来到淮安河下谋生计。由于通文墨、悟性高、善处事且又勤快,班裕卿在河下估衣街张家铁匠铺对门开起了“班裕盛”的马桶店。10多年后房东收回房子,他在估衣街打铜巷的对面置业买了沿街三间两层小楼,继续经营“班裕盛”马桶店生意。

百年之前的中国是农耕经济,工业文明迟滞,手工业者纷繁众多,占据着城乡产贸市场一席之地。而河下是运河重埠,商贾云集,且马桶、面盆、高脚盆等圆木器皿是传统日用必需品,因而消费群体众多,南来北往采买量大。班裕卿的马桶店地处河下闹市,生产的圆木用品在选料、做工和样式等方面极为考究,因而广受欢迎。班裕卿生意旺盛之时,又在马桶店对门购置了沿街朝北4间瓦房,兼做货间与起居。之后又在土地祠市口、河北小市口等处开设分号,圆木制品还销往扬州、盐城等里下河地区和山东济南、青岛等地。当时所用杉木等都是从江西原产地采购,每月用料从湖嘴码头整筏上岸,前店后作,店中的师傅和学徒就有数10人之众。

班裕卿可谓财盛人旺,育有6子2女。长子班正高,负责账房兼理收账;次子班正荣,负责生产工艺;三子班正富、四子班正财和五子班正标读私塾,学闲时兼理工务;六子班正扬读新学。除长子和年少的六子之外,兄弟几人在40年代中后期才复操圆木手艺。班裕卿开明重礼教,6个儿子和2个闺女个个读书识字,自幼诵读《四书》《五经》,平时写算读念人人不在话下。六子班正扬一直读完新学高中。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工读世家,族门兴旺,红火日上,从幼女班亦超的起名用字上可窥一斑。

日本人占领淮安时期,班裕卿的家道锋回运转,开始衰落。据说是妻子马氏(生于1885年农历十月初七日)泗阳来安老家姪子马世超来河下学手艺,但他不专正业,结交非善,某天乘夜色在新城里窃取了“二皇”(伪军)两杆枪躲藏起来,作为保甲制时期的担保人班裕卿及全家被牵连与敲诈,三子班正富与五子班正标被“二皇”绑架勒索。为了营救被抓人质,班裕卿不顾一切将打铜巷对面3间楼上下店铺,低价急卖筹得数百银洋才赎回人质。适逢战乱时期销路淤塞生意不景气,老太爷、老太太不堪打击相继去世。红极淮安城,声名在外的“班裕盛”即告破产,仅存朝北4间平房分给未成家的儿子们各自栖居谋生。

河下班家马桶店破败后三房头班正富,也就是我的祖父,因己成家未分得房产,上无片瓦,在河下先后租借几处住所艰难讨生活。颠沛失所、生活窘困激发起他百折不挠的秉性。祖父班正富落脚到估衣街周官巷隔壁,华福生家木器店对门的李氏裁缝店租借一间房子,重拾手艺开起了马桶店。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华福生下乡之前将自己房子交给耿直、忠厚的祖父管理,于是他又将马桶店搬进华家并按月交房租经营。

在十分困苦的时期,原先东门外涧河殷实人家出身的祖母张文兰,在班家破落后以中国传统女性贤良、坚韧的特质与祖父一起撑起支离破碎的家。她吃糠咽菜、起早贪黑,常常和星月为伴,担着圆木制品凭自己的脚力到钦工、马厂,甚至更远的水乡泾口、流均赶集售卖圆木制品,吃尽了辛苦,维持着营生。

祖父班正富性格开朗,乐善好德,极尽热情。街坊邻里有人跌打损伤上门讨点樟木熥下子,即使家里没零头碎木,他毫不吝啬,也要从成料上截取一些,必定满足讨要者的需求;河下街坊邻里谁家的水桶散了、木盆漏了、锅盖裂了一些小修小补从不收钱,实在推辞不过就象征性收点零钱。有时谁家菜刀、剪刀钝了上门借磨刀石磨磨,他都乐意帮忙代劳,人缘和口碑极好。祖父班正富以圆木手艺讨生计,那怕生活窘迫也从不耽误多年养成的读书读报习惯,到晚年自己还喜临贴看报,动手写家书,不用他人代笔,一生勤奋,2000年7月以85岁高龄善终。

祖父育有3男3女,长子班寿林,即我的父亲,一以贯之承继祖业,方、圆木兼善,手艺河下驰名;三叔班寿洪从小学做木工帮衬家庭,后来当兵提干;小叔知青下放“五七”农场,回城后做了工厂技术人员。自班氏整个族门“寿”字辈兄弟之后,祖传的木工手艺再无传承了,是为遗憾。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著名作家、河下诗词协会秘书长赵庆生先生与我父亲及寿洪三叔叙旧说,五六十年代两家是紧邻,经常到班家里玩,常看到我祖父他们忙活儿,有时递递工具、带带锯子帮帮忙,无形之中“偷师学艺”,还懂些木工什活。笔者祖宅3间大七路的房子,门朝北开,中间1间是穿堂,后面两层台阶下去是一个天井,还有两间面东的房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对私改造,华福生的房子被充公,八十年代房改祖父他们从房产公司购得了产权。赵老师还回忆说,我祖父家过去东面的隔板上有一幅中堂,谓“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雄浑有力,他小时不怎么懂,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班家是不忘根本,不愧为工读世家!

在强手如林的河下古镇,四祖父班正财则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地在打铜巷老祖宅对门以圆木维修为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生活之迫,经常挑着一副木匠工具担子,常年展转在淮安城大街小巷做手艺谋生,因做手艺认真、收费平允,一路上积下不少好人缘,留下众多好口碑。

圆木维修不是一件简单的活,恰恰比做新的木器更难些,箍、刨、锯、铲一道工序少不了,而且还要因物制宜,就材而作,修旧如新,既要让送修的人家满意,又要凭手艺挣到钱,真是不容易啊!

河下班氏一支历经百余年打拼,现在可谓是“枝繁叶茂”,繁洐到第六代。而老祖辈人仅有班亦超健在,“正”字辈均已作古。其他房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放农村或搬离河下,故不再细述了。

淮安有个风俗,女儿出嫁,不论贫富,陪嫁高脚桶和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谓之传宗接代的“子孙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风俗逐渐被搪瓷痰盂取代了,直至当下,这个习俗已不被青年人知晓,只能在上点年岁的人口中当作闲聊的谈资了。

世时变迁,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圆木制品己基本丧失应有的功能。虽然如此,但作为班氏一族的后人,我以为,流传千年的民族圆木生产技艺值得传承和保护,包括制作圆木的技巧与方法,以及特有的工具“家伙什”等,都可以作为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视与保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早挖掘河下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多元文化符号和多种传统技艺,使之与时下河下文旅开发紧密地联系起来,博揽众艺,展示凸显出河下历史多元文化特色,以再现河下千年古镇人文历史厚重、商贾兴旺、经济繁荣的景象。


稿件来源:               

              《河下往事》第一辑第91-94页

a35e3f22c373c1b5 拷贝.jpg

     



进入首页.jpg


阅读68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