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无尽思念致敬永恒丰碑/淮安音乐人王建明用音符怀念周总理

【淮安文艺专委】2025.7.23



题记-.jpg

倾诉无尽思念致敬永恒丰碑

淮安音乐人王建明用音符怀念周总理


001.gif


花白的发,映着湿润的眼,七旬老人王建明不禁哼起自谱的曲调:“夜深月明风清,窗前一盏明灯,敬爱的周总理,双臂戴着护袖,夜夜办公,到天亮……”提及周恩来总理,那份情愫早已超越乡情,化作王建明一生的精神支柱。从少年到白头,从舞台演绎到潜心创作,这位淮安音乐人倾注毕生心力,在音符里倾诉对周总理的无尽思念、致敬永恒的精神丰碑。


二十余昼夜创作

《你为人民而来》


踏进位于河下古镇的淮安区周恩来文化研究会,楼梯转角处,周恩来总理的画像庄重而慈祥。王建明缓步上前,对着画像深深鞠躬,这是他退休后加入研究会养成的习惯。2023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5周年,此前一年,王建明决意创作怀念周总理的大型声乐套曲《你为人民而来》。他选择创作的地方,正是研究会的办公室。“这里,周总理的塑像、画像无处不在,仿佛周总理就在身边看着我作曲。”面对琴键与铺展的歌词,一种近乎神圣的创作冲动包裹着他。

“八首套曲中,《护袖情长》最是剜心。”王建明回忆着,忍不住哼唱起来,“夜深月明风清,窗前一盏明灯,敬爱的周总理,双臂戴着护袖,夜夜办公,到天亮……”旋律响起时,王建明脑海中闪过周总理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画面。创作临近尾声,一股尖锐的疼痛攫住他,“这歌不能就这样结束!”于是,他执意在曲终添上了一串无词的哽咽哼鸣:“嗯嗯嗯……”

《与水与土》则将人们带回举国同悲的时刻。写到此处,王建明的思绪瞬间被拉回1976年那个刺骨的一月,马路上卡车的高音喇叭低沉地播放着周总理逝世的讣告。“大家都傻了,泪水止不住地流。”王建明清晰地记得,他和正在排练节目的宣传队员们流着泪剪下白纸小花别在胸前,用悲恸的歌曲送别周总理,众人泣不成声。那年锥心刺骨的悲恸让沉浸在套曲创作中的王建明失声痛哭。痛哭声穿透寂静,深夜巡查的保安恰巧被这悲声惊动,慌忙上楼查看。门开处,王建明泪痕满面,声音哽咽:“我在写怀念周总理的歌……”

在创作的20多个昼夜里,王建明过得不分白天黑夜。“累了就趴桌子睡,稿纸常被泪水打湿,醒了又忍不住掉泪。”曲子写成那天,他感觉跟外面世界“断了线”,全靠老朋友硬拉出去,才慢慢缓过来。“周总理走了,可我觉得他老人家没离开过我们。”王建明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他活在我们心里呢,我这辈子,就想把怀念周总理的歌写好、唱响。”


002.gif


泪水中巡演三十余场

2023年3月,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的礼堂里,《你为人民而来》声乐套曲首次奏响。台下观众泪流满面,有人动情地说:“每一句歌词都充满悲伤,每个音符都让人心痛。”当终曲《这盛世,如您所愿》的旋律回荡时,创作者兼总策划王建明站在人群中,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此后两年间,这套饱含深情的组歌唱遍了淮安区的社区、学校、工厂,巡演超过三十场。演出时,男女老少的泪水,是对这套组歌最真挚的回响。《你为人民而来》演出反响热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播放了50分钟完整版。其中,《护袖情长》一曲摘得“共和国的旋律——2024新创词曲作品评选”词曲专场铜奖。

提起周总理,王建明脑海中总能清晰地映出那些经典画面:黄河抢险的紧要关头,周总理与黄河纤夫一起并肩作战;周总理冒着余震看望邢台地震受灾群众;周总理视察西双版纳,与少数民族群众共度泼水节时的笑容……这份特殊的情感,早已超越家乡人的朴素情结,升华为对周总理崇高品质与伟大人格的由衷敬仰。正因如此,每年清明,他都会在周恩来纪念馆组织歌唱活动,以旋律寄托无尽的思念。这份深植于心的敬仰,更驱动着他将周总理身上所代表的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再次点燃了王建明的创作激情,他倾力投入新的大型组歌《红土热血》的创作。“这很可能是我舞台生涯的最后一件大事!”王建明说,春节刚过,他便租下一间房,用50天时间潜心完成歌词创作,十首歌词铺展开淮安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然而,词成仅是第一步,谱曲、编导、排练、演出……这部承载厚重历史的组歌,制作千头万绪。这一次,王建明选择全程操刀。


003.gif


数十载创作各类歌曲百余首


如今,速效救心丸成了王建明口袋里的常备品。古稀之年的他,身体已多次拉响警报:曾有一次在高强度排练中晕厥,被紧急送医,还有一次在演出结束后双手抖得无法控制,靠药丸才稳住心神。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如此拼命时,王建明目光坚定地说:“周总理自1974年6月1日生病住院到1976年1月8日病逝,共做大小手术十多次,还在病床上坚持工作。”

这份源自半个世纪前的精神感召,贯穿了王建明的整个职业生涯。从1976年1月那个悲恸日子里流泪剪白花的年轻宣传队员,到后来担任淮安区文化馆副馆长,他从未离开群众文化宣传一线。2014年,退休的前两年,他组建起由100多名专业退休人员构成的淮安区阳光艺术团,只为退而不休,继续为群众文化事业燃烧。

近六十载光阴,王建明始终是舞台上的追光者,笔下创作的套曲逾百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淮上战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信仰的力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红色的土地》……他率领淮安区阳光艺术团,既登过国家大剧院的殿堂,获得过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的殊荣,也深深扎根乡土,将红色旋律唱进田间地头。

守护文化根脉,王建明同样不遗余力。淮安楚州十番锣鼓与南闸民歌两项非遗,在他手中焕发新生。楚州十番锣鼓被创新改编为气势恢宏的女声合唱,最多时66人身着华服震撼登台;近50首濒临湮灭的南闸民歌,被他从无数乡村歌者口中记录下来。王建明心中,还激荡着一个更宏大的愿景——让楚州十番锣鼓以千人阵势响彻云霄。

“生命若能结束在舞台上,那是一种幸福。”王建明说。这份信念,在周恩来纪念馆的一次演出中得到奇妙的回响,当合唱团按设计仰望天空、静默三秒时,王建明仿佛看到了周总理那温暖、慈祥的笑。这穿越时空的“看见”,犹如一束光,照亮了他半个世纪的音乐之路。


006.gif


转截《淮海晚报》2025.7.16

记   者:高婷婷

通讯员:谈   天



文艺专委-J.jpg

阅读181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