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毛巾厂的座谈会——毛巾厂的情结

题标副本.png


9G3A5742 拷贝.jpg


毛巾厂的情结

文/李梅芳


2025年6月9日下午三点,《河下往事》编辑部成员与十四个原毛巾厂的成员,欢聚在翠和嘉华大酒店二楼的会议厅,他们的讲述,将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红红火火,几经分分合合,最终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淮安毛巾厂时代。


010.jpg


讲述从原淮安毛巾厂的领导谷正标开始,他手持一本厚厚的打印材料,里面有从档案馆里摘录的,有毛巾厂人回忆的,他说,恰巧接到命令,要求修史,毛巾厂的历史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在这之前,已组织过一次毛巾厂发展史座谈会,再加上这段时间的努力,毛巾厂的历史脉络已经清晰。今天请来大家,随意谈谈各自的经历与感觉,畅所欲言就行。

001.gif

徐怀庚老师是淮安毛巾厂的一员,他早就开始搜寻淮安纺织业的资料,当接到修史命令后,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说六十年前,袜厂、布厂、毛巾厂三厂合一,是一个地址在一个厂里,若分开写,会很散乱,不如以淮安毛巾厂为总题来搜寻;淮安毛巾厂也曾改名,但时间不长,又恢复毛巾厂的称呼,不如就以毛巾厂来写,这样史料厚实,内容充实,档案资料与访谈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找工业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树立典型,将他们对淮安工业发展的贡献要写出来,就此定下修史的主调。

002.gif

蔡国华也是先人一步,写下这些年淮安针棉织品以及淮安毛巾厂的历史变迁。他自己是毛巾厂的一员,因字写得好悟性高,再加上工作认真,被厂领导慧眼识珠,从印花车间调到设计室,成为刘鸿生老师的学徒,从此走上了美术设计之路,为毛巾的图案设计出谋划策。同时他的父亲也是毛巾厂的创始人之一,父亲的朋友们也是,他从小就在毛巾厂长大,这给蔡国华了解毛巾厂的发展史提供了很大帮助,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将父辈们的经历记录下来,记录的也是毛巾厂一波三折的历史。这次座谈会的举行,就是他精心组织的。   

003.gif

设计室的刘鸿生老师是在座级别最老的员工,他说自己先在化肥厂,作为人才引进毛巾厂的。先生说,1967年他初到毛巾厂时,满眼茅草房,办公室设在宿舍,趴在高低床上办公。刘老师风趣地说,设计室搬来搬去,几乎去过毛巾厂的各个角落,甚至连水塔楼上也呆过。直到盛玉成厂长的到来,毛巾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三楼有了一间宽敞明亮的设计室,从此安定下来。刘老师深情地说,毛巾厂的领导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任用,我曾被两次外派学习,一次去上海毛巾厂学习一年,一次去无锡毛巾厂学习半年,这两次的学习不仅提升了业务能力,更是学到了本领。尤其是曾带三个徒弟一起去雁荡山写生,短短一周,画下厚厚的一本山水。此后,不仅毛巾上的图案灵动多姿,笔下的山水画也渐成气候,影响了刘老师整个的画风,让他受益多多。他设计的毛巾图案一骑绝尘,多次获得荣誉称号,各种获奖证书既是个人荣誉也是工厂的辉煌发展史。

004.gif

设备科的杨才生先生说,当年他与他父亲一起在线路科,初到时电线如蛛丝网,乱七八糟,在他父亲的带领下规划好走向,完善好布局,使环境焕然一新。厂里安装了电梯,在那个年代能舍得安装电梯是了不起的行为,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有一次电梯坏了,厂里无人会修,联系厂家,要给来人买车票安排食宿还要给报酬,就这还要一等再等。杨先生埋头苦干了一天半后,修好了电梯,把厂长高兴得连升杨先生一级半的工资。至今说起来杨先生都是一脸兴奋,他说工资升一级半是非常少见的,是莫大的荣誉,更是领导人的魄力。

005.gif

劳资科的葛英大姐说,她下放回城后,1979年到毛巾厂织造车间工作,由她每天统计成品质量并在黑板上公布。因工作出色,她被调到整理车间做车间主任,开始做计件工资的测算工作。计件工资不仅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是非常先进的计酬方法。葛英大姐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她的努力下,终于顺利实施计件工资的方法。她曾两次去淮阴介绍计件工资的好处,也曾去连云港交流学习,去上海深造。如今七十多岁的她话说当年,仍是一脸眷恋,说那段岁月是她最开心最快乐也最幸福的日子,辛苦着努力着,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领导培养你任用你,让你尽情发挥,创下自己的辉煌!

007.gif

计量科的王群女士说,她是1987年进毛巾厂的,恰逢单位要迎接国家计量二级管理验收。偏偏师傅怀孕,她体谅师傅,事事做在前头,做到半夜是常事,内心却是充实的愉悦的。事隔多年,想起依然感动,她说:在忙企业升级时,各部门配合默契,一人有求,众人相助,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个个愿意搭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9年4月通过验收,下半年获得证书。升级的成功,犹如给毛巾厂注入一管强心针,职工干劲更足,企业发展势头更胜。至今记得一件事情,盛厂长去世,孙书记一定要去看看他的家属,那个场面太感人太温暖了。她说:毛巾厂是个让人温暖的地方,领导们有商有量,对下属关心关爱,让一个企业充满正能量与凝聚力,也是当年毛巾厂红火的原因。她还说,虽然后来离开毛巾厂,去了计量局,但在毛巾厂的这段历程,让她永远铭记在心,不论走到哪儿,毛巾厂的温暖都伴随着她,也是她走在追求路上的力量与温暖。

007.jpg

周静1985年进厂,之前在家待业三年,所以很珍惜毛巾厂这份工作。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饱含热情写了小结。这份充满真挚情感的小结,打动了宋厂长,第二天宋厂长特地跑来印花车间询问谁是周静。直到一年后,沉稳的周静,对工作认真负责,大家有目共睹,被宋厂长直接调走,先送到上海纺织一厂培训学习,回来后做纱线测定工作。周静动情地说:我没有后台,只因为肯干肯学,领导人就培养你重用你!记得当年待业青年的待业时间要算工龄,盛厂长非常重视,亲自过问这件事,直到办妥才作罢。点点滴滴都非常感人,也催人上进,我们遇到了好领导。

008.jpg

负责工会的钱金莉特地从南京赶回来参加这次座谈会,她的发言如同散文诗,对毛巾厂的感情都融入在字字句句中。她说忘不了当年树荫下的谈笑风生,忘不了厂里的机器声,忘不了下班的铃声,心中有一个毛巾厂情结,一想到毛巾厂,内心就有一份眷念,温暖而开心。她说盛厂长很重视工会的娱乐节目,特地请来南京电视台人来辅导,后来“故乡的云”舞蹈获得一等奖,去的三个人朗诵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不仅如此,盛厂长还组织工会与多厂联合汇演,与军民联合表演,尤其是庆祝建厂二十周年的庆典搞得声势浩大,影响很大,在当年是一件盛事!

009.jpg

沈凤莹是一名普通的印花车间工人,短短的四年工作,让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师傅教得认真,她们学得飞快,车间里的氛围好,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

还有,还有,十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是陈年旧事,道的是情真意切,虽然不同工种,却有相同的感觉,领导慧眼识人且知人善用!在座的多数人被送去培训,提高技能后,回到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毛巾厂情结,毛巾厂是个让人温暖的地方。不论他们走到哪儿,都自豪地说:我是毛巾厂的!

尽管如此,领导如伯乐,职工如千里马,也没能阻挡住历史的进程,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涛中被拍到了岸上。毛巾厂开始走下坡路,九十年代解体,如今不复存在,然而那个年代的辉煌业绩不容忽视,它起的作用不容轻视,实实在在影响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一个毛巾厂情结的产生,是多少人的心血凝聚,它是多少人的心中动力,也是吹响人生中不停上进的哨声。二十多年过去了,毛巾厂人还是那么激动那么开怀,依稀看到当年的铁马金戈、峥嵘岁月,但愿他们拥有的毛巾厂情结永在,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别人!


9G3A5774 拷贝.jpg




进入首页.jpg

阅读1426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