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有河下
文章:曹树春
朗读:付 慧
作者简介:
曹树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诗词协会理事、淮安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楚光诗社社长。
朗读者简介:
付慧:吴承恩故居讲解员,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淮上有河下
曹树春
大运河出了扬州城,径直向北至楚州城西湖嘴码头,奋力拐向西流经板闸过清江浦北上。
河下古镇就象一座镇守漕津转埠的石狮,雄居在里运河拐弯处,面迎南船北马来,目送漕舟盐车去。
古以水运为漕,车运为转。漕运者,水道运粮也。明清时期,朝廷在楚州城设立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漕政事务。
河下古镇地处漕运黄金口岸和淮盐商埠,曾因漕运与盐业的兴盛而兴盛。有史书载,“凡湖广、闽浙等江南之粮艘,沿邗沟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检验盘查依次出运河”。当年,邗沟千万艘粮船行至末口入淮,粮船卸载后即从河下镇上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
天下盐利淮为上,元明年代,国税之半来自盐课,而淮盐课居天下之半。两淮盐场有30处,而河下乃淮盐屯集所之一,朝廷将安东东城坊的淮北批验盐引所迁至大绳巷,主掌盐政,负责征收盐税。苏北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至河下,经盐政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
寻踪在绳巷“淮北批验盐引所”旧址上,我默诵碑铭,浮想联翩。明清之间,河下古镇作为漕运和淮盐集散中心,曾是盐商巨富的聚居之地。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交易货物,引来大批淮北运商卜居河下,有的徽商从扬州适居河下;而众多理漕官吏、船工水手亦在此停留,仕商云集,客旅辐辏,管弦盈耳,日臻繁庶,“市不以夜息”。
自湖嘴码头沿花巷,程公桥,经河北街的小南门,大市口至北头集,素有“十里长街”之称,曾与杭州、苏州和扬州并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从小目睹了运河边的繁荣景象,赋诗曰,“淮水风吹万柳斜,高楼飞燕识繁华。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郭引清茄。”
从花巷、粉巷、钉铁巷、打铜巷等旧市老街名称上,我依稀窥见到了旧街市的喧嚣繁华。是呵,漕运和盐业不仅带动了河下周边造船业的发展,还催生和兴旺了古镇其他行业街市。当年,从淮城经河下至清江浦,沿里运河两岸有82家造船厂,涵盖了苏皖鲁冀四省州府,其生产规模堪称内河商船制造基地。竹巷以专营造船所用竹类配件,街市上销售竹篙、船篷、帆骨、竹挽、竹钉等船上用品。尽管这些悠远的物件和行当早已随着造船业的衰落而衰落,竹巷的竹市亦早被现代小商品一条街所替代,但竹巷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镇上113条街巷,多以街市或经营行业而得名,每一条街巷都是一类商品、一种行当的象征,都有一些传世典故。
登上依街傍水的魁星楼,吾辈遥想当年河下儒商雅士们和诗酬唱,别有一番感慨上心头。古镇儒商善结交缙绅名士,常与文人雅士宾朋酬唱,提风倡雅,重教尚文,出了许多名人志士。康熙年间,徽商集资在竹巷建造了魁星楼,“虔祀魁星于其上,文光四射”,希望冥冥苍天福佑徽商子弟“弦诵鼓歌、科第骈集”。以后又有人在中街建文昌楼,在估衣街建二帝阁,内供有文武二帝。据载,仅明清两朝,河下就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三鼎甲齐全。
置身在周官巷一家原私人庭院中,我不禁为假山水榭,曲径通幽的景致所倾倒。清代,河下盐商们富甲一方后,便在街前巷后造园立坊,大兴土木。许多豪宅甲第连云,与扬州盐商的园林媲美。盐商富豪程本殿曾用几十条运盐的船返运回了条石板,为湖嘴街、花巷等九街两巷铺设了石板街道,沿用至今。据《河下志》载,清时镇上有106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寺庙、44座桥梁。
目前,老街上乃有70%建筑是清代以前造的,85%民居系民国前的砖木结构,90%街道为石板路面,是苏北目前保存最好的明清古镇。
走进百年酒店文楼,品尝原汁原味的淮扬菜,听着“文楼、文人、文人菜”的故事,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美食的双重享受。原来,淮菜有“文人菜”的雅称,其创立发展地就在河下和淮城,而文楼蟹黄汤包点心、宴乐长鱼席等作为淮菜经典菜肴,香飘华夏。
旧时,河下文人雅士常身居酒楼茶肆,或在移步换景的园林中以文会友,一边吟诗做对,一边品尝美味佳肴。文人上文楼,品文菜,呤文章,成为了一桩盖世佳话。
传说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必到河下,早听说“文楼食客互相赌对子,对不上者付银买单”的事。有一年,万岁爷带着纪晓岚微服来到文楼,正碰上一姑娘坐在桌边吃饭。她见来人举止不俗,脱口出了一副对子下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求对上联。君臣二人一时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终没应对出下联,只好认赌服输了。
阅尽这些跳动着历史音符的串串数据和人文典故,我触摸到了漕运要津,盐埠重镇由衰变兴,又由兴转衰的历史轨迹,掂量出了古镇文化底蕴的厚重。
稿件来源:
《河下往事》第一辑第70-72页